现代咖啡师该怎样规划职业生涯?

发布于:2020-07-30 23:23

01.咖啡师的基本情况如何?
想要了解咖啡师这一职业薪资情况和发展前景,最快也是最靠谱的自然是先从官方渠道出发.
我国人社部在2007年曾发布《国家咖啡师职业标准》,可惜因为各种原因在2016年取消了这一职业资格的认定与许可,且咖啡行业发展迅速,13年前的标准已经没办法适应当下的新情况.



此时,不妨放眼国外,看看别的国家如何.
美国劳工部开发的O*NET OnLine是一个涵盖了9000多个职业的在线信息网络系统,可以描述绝大多数的职业概貌,为求职者提供职业资讯,预测职业前景.试以"Baristas(咖啡师)"进行快速搜索.



在"My Next Move Careers"中点选"baristas",可见如下:



页面显示,咖啡师在美国的职业前景非常光明,说明缺口很大,但其22740美元的年收入中位数,与2018年全美32265美元的人均收入中位数(2019年未出)相差较大.而且,做咖啡师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
从官方到民间,再查阅从2016到2019年,我国较早开始做咖啡行业调研的咖啡沙龙出版的《咖啡年刊》,就四年的学历情况进行比较如下:



而薪酬情况由于2016年只有平均数4276.33,故只比较后三年,如下:




和美国一样,在我国当咖啡师也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接近80%的咖啡师学历在本科以下.同时,约65%的月均收入在3000至5999元之间,其中位数也落在其列.这意味着年收入在36000至71988元之间.取中间4500月薪来估算,减去每月1500元房租和600元餐饮和100元交通费用,得到的27600元与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相当.
这样看起来,似乎我国咖啡师待遇还更好些.可是,咖啡店通常开在城市,而我国城乡差异还比较明显,2019年的城镇化率创新高到60.6%,但美国在2017年已经达到约83%.因此,在分析我国咖啡师待遇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来比较,此数值在2019年是39244元,比27600元高出42%.
关注咖啡产业的你,可能会问:这几年这个行业发展不是挺快的吗?
的确,大品牌合作,大资本投入,看上去俨然是投资布局的好地方.但同样是在这几年,进化为独角兽的大企业可以在三个月内支离破碎,黑天鹅下名店倒闭如潮.
隔行如隔山.三岁曾经在深圳做过一份调研,发现在观望咖啡产业,有兴趣加入其中的行外人月薪中位数比行内人的更高(前者在7201-8200元,后者在5201-6200元),期待的工作时间比实际的更短(前者低于8小时,后者9小时以上),自然,对于咖啡产业的期待比行内人的预期更乐观(8分比7分,满分10).换言之,咖啡产业远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咖啡师的整体学历和薪酬水平都较低,整体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这与咖啡师职业所需求的技能和能力有着直接联系.
02.成为咖啡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
前文提到的O*NET之所以值得参考,除了有官方背书,数据丰富之外,还因为它结合统计学和分类学建立了内容模型.
整个模型以"工作者导向"和"职业导向"两个维度来构建,前者包括工作者特质、工作者要求和工作经验要求,后者包括职位要求、工作特征以及特殊要求,让我们可以全面且细致地结合内外条件,了解该职业的胜任需求.



我们可以在刚才咖啡师简介页点击下方"See more details at O*NET OnLine about baristas."来查询咖啡师的详细信息,并建构模型.
三岁归纳和整理了每项要求中最为重要的前5点,归纳如下: 



可以看到,对于咖啡器具的使用以及技能的掌握,只是构成整个模型的其中一部分(右下角的"职业特殊要求"),而这个职业常常需要与客人打交道(右边的"职业要求"),因此自然也需要工作者外在具备沟通能力(左边的"工作者要求"),内在具备合作和重视关系的特质(左上角"工作者特质").
这说明,很多咖啡师常常关注、且投放了大量精力的专业技能,在整个职业中并没有占很大的比重.相反,很多时缺乏重视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咖啡师的重点技能.
另外,咖啡师并没有像其他技术工种一样存在经验越多、工龄越长就越吃香的情况.尤其是在精品咖啡店,各家的理念不同,有时甚至相差很大,很多时老板或者主管宁可招新人也不愿承担理念冲突消耗人力的风险.
咖啡基础操作技术的可替代性强,容易被人甚至是机器替代,而感官技术在日常门店运营中难以客观测量,剩下的就是与客人沟通以及管理方面的能力,种种因素交织下,共同造成了前文提及咖啡学历要求不高、收入低的情况.
03.如何检验自己适不适合当咖啡师?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审视自己内心后,认定做咖啡是由内在动机驱使,那又怎样才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特长的切入点?
关键时刻,各种条件错综复杂,不由得我们不审慎决定.这就需要我们科学且全面地了解自己,在评估过后再与职业进行比较.
在学、商二届,分别有许多出色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职业测评模型来分析求职者的胜任能力.
其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enry Holland)于1959年提出的职业兴趣论,在过去的的80多年间为无数企业提供了匹配人才需求的方法论.
这个理论创造性地将个人特质和适合这种特质的工作联系起来,建构了如下的框架,也就是俗称的"霍兰德六边形"模型.



整个模型将人的特质和工作特点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每一位测评者通常会给出2—3个特质.
对于个人而言,拥有相邻特质的的人内在兴趣和行动的一致性比较高,而如果特质差异比较大,比如同时拥有研究型和企业型,则兴趣比较广泛,但行动中有时可能会有自我矛盾的地方.
拥有某种特质的人,如果同时从事相关特性的工作,则比较适配,这是整个模型最为核心的观点.
三岁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我属于(IRS)型,研究型特点比较突出,紧随其后是现实型和社会型.由于研究型和现实型相邻,因此内在的一致性比较高,但最后有一个社会型,估计我有些时候也会主动做一些社交的工作.
当然,一个测评并不全面,还需要辅助其他测试来进行交叉验证.
商业层面上,盖洛普公司根据唐纳德·克利夫顿博士(Dr. Donald O. Clifton)研究所设计的盖洛普优势识别器,能够识别34种属于个人的才干.测试结果中的特点排名越靠前,越是优势.
同样以我自己为例:



审慎、学习、策略、理念和思维是我目前最突出的五个才干,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的结果相比较,说明我能做的以及我想做的比较匹配.
当然,除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盖洛普优势识别器,还有如路易斯·哥德堡(Lewis Goldberg)教授在1990年提出的大五人格测试、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和克里斯多夫·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共同研发的24种人格力量测试,以及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及其女儿伊莎贝尔·迈尔斯(Isabel
Briggs Myers)根据瑞士心理分析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理论所开发的MBTI测试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智力和性格是会随着时间调整变化的,因此在做测试的时候,需要记录相应的测试时间以便过一段时间再比较.
为了方便大家自行查询,上述四个测试的免费版本,我都会在文末贴出.
在得到了个人职业兴趣、性格、优势等方面的评估后,就可以回到O*NET来比较自己和该职业到底匹不匹配了.
以兴趣举例,在上一节图8中提到,咖啡师对于工作者的职业兴趣偏好是常规型、企业型和现实型(CER),而我是IRS型.根据匹配的规则,两个代码的前缀在霍兰德六边形中的距离越近,则工作者和职业的匹配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比如,我如果从事一个前缀同样是"I"的工作,最为匹配,而如果从事咖啡师,则"I"和"C"相隔,匹配程度就不高.
因此,单就兴趣而言,我并不适合做咖啡师.
可如果我还是想要在这个行业发展,该怎么办呢?
04.分析过后,如何行动?
是时候,把分析的结果转化到行动上了.我尝试着就两个视角,即做下去和打算转行,分享我自己的想法.
如果想继续做下去
如果是谋求长远发展,就必须清楚自己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挖掘核心的技能,并持续培养形成长期优势.
依旧以我自己为例,在盖洛普优势识别器中,审慎、学习、策略、理念和思维是我目前最突出的五个才干;而在大五人格中,我的开放性和尽责性分数明显高于平均值;到了24项人格力量测试,热爱学习、判断力、创造力和持久性都比较明显,且对未来充满希望.
结合来看,我如果想继续在这行深耕下去,前端的服务和销售环节可能就不太适合我,相反,后端的研发、品控和咨询类工作,看上去就更适合些.
回顾在香港毕业前后半年我在咖啡产业做的事情,先归纳出如下的框架.



然后,梳理内容,把背后的技能拎出来.



如此一来,就可以根据工作情况针对性地加技能点了.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可能要求工作者和职业本身是100%配对,且人的性格和能力也是随着时间动态发展的.咖啡师可以作为进入这个行业,了解行业全局的入口,但以后究竟要发展哪一项技能,要去到产业链中的哪个位置,就要自己把握了.
不满足于现状,不沉溺于安乐,谨记这是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
如果想转行
可如果你看到这里,也做了相应的测试,深思熟虑后觉得这份工作实在不适合,想转行,那又该怎么办?
传统的职业生涯理论会建议你着眼于过去的经历和现在的兴趣,试图根据过去推导出现在的状态,进而分析究竟适合从事什么工作.
然而,正如我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更不知道读了几年书后这个所谓的对口专业还是不是像当初那样在社会上有大量需求一样,根据过去的自己,像读的专业和社会经历等推演的职业规划,已经很难适应如今职业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情况.
难道我们想要转行、实现职业的跃迁没有可靠的依据吗?
是时候,从"可以做什么"转变成"可能做什么"了.
1986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黑兹尔·马库斯(Hazel Rose Markus)基于未来的可能性,提出"可能自我"(possible selves).相比传统的理论,它更重视人的潜力,鼓励求职者摆脱过去经历的桎梏,探寻自我的无限可能.



如果说,我们"可以做什么"是以过去的经历为依据,那"可能做什么"就是面向未来时,远处重云外的悠然南山,那个我们内心深处充满向往的地方.
南山之路,道阻且长,我们当然没办法一下子就能去到.更何况现实情况变幻莫测,路途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更是难以言说.
这时,不妨将通往南山的路途标记出来.假设原本是咖啡师,但立志要成为一名程序员,两者之间的跨度很大,那就可以先设定过渡职业,就像汽车替换零件,用新技能替换原有的技能.
比如,先升任到咖啡店或者咖啡公司中的管理职位,减轻体力负荷的同时,拥有更多时间去了解程序员的工作习惯、逻辑和技能,学习编程并运用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到真正应聘程序员的时候,可以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这种转行思路的核心在于转变以往"先计划,后行动"的逻辑,反而是"先行动,后计划".
前者往往有一个很明确的外在目标,一定要从事某种职业,但后者那座"南山"实际上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即内在的追求,只要内在动机依旧涓流不断,那所追求的外物是可以在行动中因应不同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的.
暂且不讨论内外动机对于个人行动的差异,实际上在管理岗位上的咖啡师有可能就已经达到了最初的目的,且发现程序员高强度的工作并非自己所求,转而谋求另外的机会了.
因此,在选择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时候,踏出第一步至为关键,时间越久,年岁渐长,试错成本越高.
在新的工作中了解行业和职业的前景和困境,快速迭代自己的工作技能,或许是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不得已之举,但当社会逐渐多元多变,越早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在未来的优势就越明显.



最后的话
从对咖啡师的基本面分析,到测试求职者与职业或者岗位的匹配程度,最后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职业规划方向,这是一份关于咖啡师职业规划思维的萃取,也是一份简单的个性化职业分析报告.我相信在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咖啡产业,不管你是咖啡师、烘焙师还是寻豆师,是求职者还是老板,人本主义的思考总是能使我们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而合理地匹配供需,让产业链每一个位置的人员可以追寻内在价值,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我也希望在将来,咖啡产业的入行门槛可以越来越高,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职业标准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路径可以让我们自豪地讲:我是一名——咖啡师.
重庆百瑞斯特咖啡西点调酒培训学院
零基础可入学

有基础可提升
毕业后可考证
咖啡专业班
西点专业班
课程咨询电话—63829990
近期开班时间
2020年8月
8月3号、8月10号、8月17号、8月24号、8月31号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中山一路6号财信渝中城5栋2层1号


文章摘自微信公众号:吴三岁的咖啡笔记 CoffeeToGo,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